國科發資〔2017〕298號附件9
“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
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咨詢指南
確保糧食安全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面臨著資源環境壓力增加、肥水利用效率較低、耕地受損嚴重和國際競爭力不強等重大問題,需要尋找出豐產增效新途徑,挖掘豐產增效新潛力,破解良種良法配套、信息化精準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災變控制、抗低溫干旱、均衡增產和節本減排等技術難題,實現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
為有效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精神,啟動實施“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專項圍繞糧食豐產增效可持續發展,聚焦3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突出3大主產平原(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的13個糧食主產省)、注重3大目標(豐產、增效與環境友好)、銜接3大層次(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新增5%,生產效率提高20%,增加效益256億元以上,形成高度規模機械化、信息標準化、精準輕簡化水平的生產體系。
根據專項實施方案的統一部署,按照糧食生產全產業鏈布局創新任務、一體化組織實施的思路,圍繞總體目標,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區域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示范三個層次部署研究任務。在2016年、2017年已經啟動實施26個項目的基礎上,2018年度擬發布13個任務方向,全部為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示范類,擬安排國撥經費4.11億元。
1. 黑龍江低溫黑土區春玉米、粳稻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黑龍江不同生態區春玉米、粳稻一熟制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干旱、半干旱區春玉米干旱、瘠薄等問題,集成以抗旱保墑、改土培肥、全程機械化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規模化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干旱、半干旱區水稻低溫、鹽堿等問題,集成以旱育標準化壯秧、地力培育、機械化移栽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規模化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半濕潤區春玉米土壤耕層障礙突出、籽粒機收率低等問題,集成以深松改土、品種合理布局、早熟密植宜機收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半濕潤區水稻低溫多病、黑土質量退化等問題,集成以低溫防控、地力培肥、機械化移栽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抗逆豐產技術體系。針對濕潤區春玉米低溫多濕、災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散墑增溫、品種合理布局、**防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高效豐產技術體系;針對濕潤區水稻低溫、多病等問題,集成以抗低溫、地力培肥、標準化育秧與機械化移栽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抗逆豐產技術體系。以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黑龍江低溫黑土不同生態區春玉米、粳稻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3-4套,示范面積春玉米、粳稻各50萬畝,玉米平均單產達到555公斤/畝、水稻平均單產達到605公斤/畝;輻射面積各500萬畝,玉米平均單產達到490公斤/畝、水稻平均單產達到550公斤/畝。項目區技術應用累計3,300萬畝,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增產糧食82.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5.2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2. 吉林半干旱半濕潤區雨養玉米、灌溉粳稻集約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吉林不同生態區雨養春玉米、灌溉粳稻一熟制資源稟賦與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中部半濕潤區春玉米黑土退化、后期早衰嚴重等問題,集成以合理耕層構建、根層調控、群體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機械化輕簡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西部半干旱區春玉米干旱重、水肥效率低等問題,集成以補灌保苗、覆蓋保墑、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抗逆豐產技術體系;針對西部半干旱區粳稻鹽堿危害、水肥效率低等問題,集成以工廠化育秧、植稻治堿、改土培肥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機械化抗逆豐產技術體系;針對東部濕潤區春玉米低溫、冷涼、多濕等問題,集成以品種優化布局、早熟密植、機械化粒收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東部濕潤區粳稻低溫、冷涼等問題,集成以促早熟、耐低溫、旱直播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以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吉林不同生態區春玉米、粳稻集約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5-6套,示范面積春玉米、粳稻各50萬畝,半干旱區玉米畝產達到625公斤,濕潤和半濕潤區玉米畝產達到725公斤,粳稻畝產675公斤;輻射面積各500萬畝,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項目區技術應用累計3,300萬畝,增產糧食82.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5.2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3. 遼寧半干旱半濕潤區雨養玉米、灌溉粳稻規模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遼寧不同生態類型區春玉米、粳稻一熟制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遼西半干旱區干旱少雨、土壤質量差等問題,集成以深松改土、秸稈還田、覆蓋保墑、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玉米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遼西半干旱區水田耕層障礙導致肥水效率低等問題,集成以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水肥耦合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粳稻機械化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遼中北半濕潤區旱田土壤退化等問題,集成以土壤耕層活化、土壤培肥、地力保育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玉米豐產高效抗逆技術體系;針對遼中北半濕潤區水田耕層變淺、土壤質量差、低溫冷害頻發等問題,集成以秸稈還田培肥、耕旋優化改土、強化栽培抗逆、基質育苗全程機械化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粳稻規模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遼南濕潤區水、旱田耕層結構與功能不協調、土壤瘠薄、鹽堿重、病蟲與氣象災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科學耕作與培肥、基質育苗、病蟲**防控、全程機械化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玉米、粳稻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以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遼寧不同生態區春玉米、粳稻規模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春玉米、粳稻各50萬畝,單產分別達到630公斤/畝、580公斤/畝;輻射面積各500萬畝,單產分別達到580公斤/畝、530公斤/畝。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3,300萬畝,增產糧食82.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5.2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4. 內蒙古雨養灌溉混合區春玉米規模化種植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內蒙古不同生態類型區春玉米一熟制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嶺東溫涼旱作區耕地質量下降、熱量限制等問題,集成以秸稈還田增碳培肥、深松深翻耕層改良、密植促早熟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抗逆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嶺南溫暖旱作區肥水資源利用率低、病蟲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緩釋肥料節肥增效、病蟲害**防控、壟溝集雨蓄水抗旱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規模機械化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西遼河流域溫熱灌溉區水分利用率低、土壤質量退化重等問題,集成以節水灌溉、肥水一體化、秸稈還田快速腐解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機收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燕山丘陵旱作區水分短缺、災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集雨蓄水、節肥增效、**防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抗逆節水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以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四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內蒙古不同灌溉、雨養生態區春玉米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春玉米100萬畝,旱作區單產達到600公斤/畝,灌溉區單產達到750公斤/畝;輻射面積1,000萬畝,旱作區單產達到500公斤/畝,灌溉區單產達到650公斤/畝。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3,300萬畝,增產糧食82.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5.2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率損失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5. 河北水熱資源限制區小麥-玉米兩熟節水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河北不同生態區小麥-玉米兩熟節水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太行山山前平原區麥玉兩熟水熱資源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集成以水熱資源配置、保土培肥、健株抗逆、肥水一體化運籌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節水增效技術體系;針對黑龍港平原區熱量限制、地下水枯竭等問題,集成以光熱匹配優化、精播輕簡化、促早發防早衰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節水輕簡技術體系;針對燕山山麓平原區水熱不足、病蟲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品種搭配合理、肥水耦合、促發防衰抗逆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節水高效豐產技術體系。以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河北不同生態區的小麥、玉米節水豐產增效技術體系3-4套,示范推廣面積小麥100萬畝、玉米50萬畝,畝產分別達到540公斤、630公斤;輻射面積小麥1,000萬畝、玉米500萬畝,畝產分別達到470公斤、510公斤。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6. 山東旱作灌溉區小麥-玉米兩熟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山東不同生態區小麥-玉米周年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魯西北黃灌區麥玉兩熟水熱資源效率低、土壤板結等問題,集成以改土培肥、精播壯苗、肥水共效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魯中半干旱區灌溉水緊缺、多種災害頻發等問題,集成以品種搭配、覆蓋保墑、抗逆減災、**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節水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魯東丘陵區耕地質量差、資源效率低等問題,集成以改土培肥、肥水耦合、抗逆減災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豐產高效技術體系;針對魯西南平原區肥水效率低、災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肥水耦合、抗逆減災、**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生態高效技術體系。以提高小麥-玉米周年產量和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四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山東不同生態區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小麥100萬畝、玉米50萬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550公斤,玉米畝產達到700公斤;輻射面積小麥1,000萬畝、玉米500萬畝,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7. 河南多熱少雨區小麥-玉米周年集約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河南不同生態區小麥-玉米周年集約生產特點,以重點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豫北灌區高溫少雨、水分效率低等問題,集成以麥玉品種搭配、水熱資源高效利用、高產群體調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抗逆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豫中補灌區多熱缺雨、耕地質量差等問題,集成以麥玉品種優化、秸稈還田、**防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培肥增效技術體系;針對豫南雨養區耕地質量差、災害多發等問題,集成以秸稈覆蓋蓄水保墑、水肥一體化、**防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優質豐產技術體系;針對豫西旱作區水分匱乏、耕地質量差等問題,集成以蓄水保墑、水肥一體化、群體質量調控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以提高小麥-玉米周年產量和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水肥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四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河南不同生態區小麥、玉米集約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小麥100萬畝、玉米50萬畝,平均畝產分別達到560公斤、640公斤;輻射面積小麥1,000萬畝、玉米500萬畝,平均畝產分別達到480公斤、520公斤。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8. 江蘇稻-麥精準化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江蘇不同生態區稻-麥精準化種植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江蘇蘇北平原周年積溫相對不足等問題,集成以稻麥茬口高效銜接、優質早熟抗逆新品種應用等為主體的精準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蘇中平原土壤粘濕、耕作難度大等問題,集成以秸稈機械還田與高效耕整、機械化精準播栽、新型緩控釋肥料與播栽施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稻麥周年豐產優質增效技術體系;針對沿江蘇南平原積溫與降雨充足、地下水位高、病害易發等生產特點,集成以豐產抗逆優質新品種選用、**栽培、生產智慧管理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以提高水稻-小麥周年優質高產和精準化生產、信息化服務為主攻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江蘇不同生態區水稻、小麥精準化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水稻、小麥各75萬畝,水稻單產達到630公斤/畝、小麥達到410公斤/畝;輻射面積各750萬畝,水稻單產達到600公斤/畝、小麥達到380公斤/畝。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信息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9. 安徽糧食多元種植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安徽糧食多元種植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安徽沿江平原地區、江淮丘陵地區、淮北-沿淮平原地區生態特點和主要糧食作物主體種植制度,集成以優質早稻-晚稻品種搭配、新型肥料及其精準施肥、病蟲草害**防治和機械化輕簡化栽培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稻-稻周年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集成以水稻-小麥茬口銜接與品種搭配、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和節水補充灌溉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稻-麥周年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集成以小麥-玉米品種搭配、秸稈還田培肥地力、肥水一體化運籌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麥-玉周年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以提高生產能力、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安徽不同生態區稻-稻、稻-麥、麥-玉多元種植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模式3-4套,示范面積水稻60萬畝,小麥60萬畝,玉米30萬畝;稻-稻、稻-麥、麥-玉兩熟示范區周年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100公斤(早稻525公斤,晚稻575公斤),1,125公斤(水稻660公斤/畝、小麥465公斤/畝)、1,250公斤(小麥550公斤/畝、玉米700公斤/畝)。輻射面積1500萬畝,其中水稻600萬畝,小麥600萬畝,玉米300萬畝;稻-稻、稻-麥、麥-玉兩熟輻射區周年平均畝產分別達到950公斤(早稻450公斤,晚稻500公斤),980公斤(水稻560公斤/畝、小麥420公斤/畝)、1,040公斤(小麥490公斤/畝、玉米550公斤/畝)。項目區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機械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10. 湖北單雙季稻混作區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湖北不同生態區單雙季稻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湖北鄂中北稻-麥區域地力貧瘠等問題,集成以中低產田改良、工廠化育秧、機插秧等技術為主體的周年培肥機械化高效技術體系;針對江漢平原油-稻-再區域光溫資源利用率低、生產效率地等問題,集成以粳稻精確定量優質栽培、再生稻輕簡機械化栽培、減肥控藥**防控等技術為主體的精簡化技術體系;針對鄂東南生態特點和生產問題,集成以優質品種篩選、機直播、少免耕等技術為主體的雙季雙直播水稻周年規模機械化技術體系。以提高效率、減少投入為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湖北不同生態區水稻、小麥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雙季稻(含再生稻)60萬畝、單季稻90萬畝(一季稻60萬畝,麥茬稻30萬畝);輻射面積雙季稻600萬畝、單季稻900萬畝(一季稻600萬畝,麥茬稻300萬畝);項目區水稻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11. 湖南雙季稻周年**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湖南不同生態區單雙季稻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區域特色的優質豐產增效技術示范。針對湘北環湖平丘稻區域生態特點,集成以軟盤育秧、水肥一體化運籌、**防控等技術為主體的生態優質技術體系;針對湘中東區域光溫資源不均衡等問題,集成以秸稈還田培肥、深耕輪耕與冬季綠肥水旱輪作、適期定量播種等技術為主體的**豐產技術體系;針對湘南丘崗山區難以規模化生產等問題,集成以品種篩選與搭配、緩控釋肥、避災抗逆和抗倒伏等技術為主體的輕簡化技術體系。以**、豐產、增效為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湖南不同生態區雙季稻**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雙季稻100萬畝、單季稻50萬畝,畝產分別達到1,000公斤和750公斤;輻射面積雙季稻1,000萬畝,單季稻500萬畝,畝產分別達到950公斤和700公斤;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顯著提高,雙季稻機插秧率提高10%;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12. 江西雙季稻區**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江西不同生態區雙季稻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三大區域特色的**豐產增效技術示范。針對江西沿鄱陽湖區生態環保要求,集成以精準高效施肥施藥、后期防衰保活力、病蟲**防控等技術為主體的**高效技術體系;針對紅壤丘陵區、紅黃壤山區土壤貧瘠、水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集成以雙季稻穩產高抗品種篩選與搭配、有機肥增施培肥地力、節水灌溉等技術為主體的穩產增效技術體系。以**環保、提高效率為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江西不同生態區雙季稻**規模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3-4套,示范面積150萬畝、單產1,000公斤/畝;輻射面積1,500萬畝,單產860公斤/畝。項目區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術應用累計4,950萬畝,增產糧食123.7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2.5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13. 四川水稻多元復合種植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基于四川不同生態區水稻多元復合種植生產特點,以關鍵技術集成為核心,進行三大區域特色的豐產增效技術示范。針對川南地區生產成本高、坡梁瘠薄等問題,集成以再生能力強的優質水稻品種、控苗壯株強根、輕簡高效栽培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雜交中稻/再生稻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川東地區地力瘠薄、周年作物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集成以茬口高效搭配、優質稻-麥(油)品種利用、秸稈還田蓄肥養地和水肥耦合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麥(油)-稻周年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針對川北丘陵干旱貧瘠、災害頻發等問題,集成以豐產抗逆品種選用、增施有機肥保水養地、高效帶狀套作、避旱節水等關鍵技術為主體的玉米多元復合豐產增效栽培技術體系。以提高多元化生產能力、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生產技術體系在相應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示范,充分發揮生產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四川水稻、小麥和玉米生產能力、經濟與生態效益。此外,對糧食產后減損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示范,確保糧食減損增效。
考核指標:【約束性指標】集成配套四川不同生態區水稻、玉米多元復合種植豐產增效技術體系4-5套,示范面積水稻100萬畝、玉米50萬畝,一季中稻畝產600公斤,中稻+再生稻周年畝產850公斤,玉米畝產500公斤;輻射面積1,000萬畝,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項目區技術應用累計3,300萬畝,增產糧食82.5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5.2億元。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產后儲存損失率降低4%~6%。【預期性指標】項目實施區糧食品質得到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逐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個以上,培訓農技人員2,000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
執行期限:2018-2020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申報要求
1. 本專項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
2. 每個項目下設課題不超過9個,每個課題參加單位不超過6家(含承擔單位)。
3. 本專項項目須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單位原則上應為區域所屬省(自治區)單位,區域外單位可作為參與單位申報。鼓勵項目在國家農業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開展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工作。
4. 企業牽頭的項目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自籌經費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參與申報的企業自籌經費與企業申報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須出具有效的經費來源證明。
[上一個產品:“智能農機裝備”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咨詢指南] [下一個產品:蘇州市工業設計中心
電 話:135-8498-4787
QQ:319603185
郵箱 cs@key-way.com
地址:蘇州市干將東路178號蘇州自主創新廣場3號樓301室